中國的茶文化博大精深,源遠流長。它糅合了儒、道、佛等諸派精華,獨成一體,是中國文化中的一朵奇葩,芬芳而甘醇,歷久而彌新。
說到茶文化,必然離不開品茶,中國人創造了多種品茗方式,若以人數多寡論可分為:獨飲、對飲、品飲和聚飲。
明人陳繼儒也在《巖棲幽事》中提出:“品茶,一人得神,二人得趣,三人得味,七八人是名施茶。”
由此可見品茶之趣,以人少為貴。但為更多茶友看來,品茶之趣,不已人多寡來判定。
孑然一身,飲茶一盞,可慰孤獨,有助冥思,易得茶之神韻;寒夜漫漫,兩人對飲,促膝相談,可得茶之意趣;俗語有言,“茶三酒四”,“品”字有三口,即以三人暢飲為佳,方能領略茶之味美;若多人聚飲,辦茶會以茶會友,亦可開懷暢飲,開展社交,增進世故人情。
品茶之獨飲——神思飄渺
昔有李白《月下獨酌》,“我歌月徘徊,我舞影零亂。醒時同交歡,醉后各分散”。
花前月下,一人飲酒醉,即使大唐“詩仙”李翰林也免不了為世俗羈絆。詩人想借酒消愁,但酒是躁狂之物,能迷幻眾人,因此酒量很好的李白也被其刺激癲狂不醒,出現幻覺,又是唱歌又是跳舞,恨不得飛到天上去。
不過,像李白這種真性情的吐露,我們稱之為浪漫主義;但若是尋常莽夫大漢這樣喝醉的話,我們估計就會叫“醉漢”了。
較之于酒,茶是文雅,高尚之物。若以茶代酒,李白依舊花前月下獨飲,這種高雅之態,可以想象一下,儼然一個安靜的美男子,神采奕然,遺世而獨立,這才是凡人不可褻瀆的“詩仙”形象。
自古以來,文人墨客,獨飲杯茶的不勝枚舉,他們給世人的總體形象就是“運籌帷幄之中,決勝千里之外”的世外高人形象??梢姴璧墓δ?,可給飲者增光不少呢。
當人,飲茶的功效不止于生津止渴,頤養天年;它還是高級的精神享受。有助提神醒腦,蕩滌身心,這種快感令人如登仙境,此為茶中之道。
這樣便可看出,茶道與酒道是對立而不統一的兩個“法”,而“以茶代酒”以及“飲茶解酲”,終是茶道征服了酒道,不失為茶道的勝利所在。
品茶之對飲——趣味盎然
凜冽的寒冬,擁爐獨飲,雖可領悟茶之神韻,但不免令人閑敲棋子落燈花,終究有些孤寂無聊。
如果此時,有故人不期而至,定會讓主人喜不自勝,趕緊烹好茶待之,闊別重逢的友人,促膝而坐,共同煮水煎茗??次萃獯笱┘婏w,而屋內爐火跳躍,壺中茶湯翻騰,白氣裊裊,香味四溢,此情此景,如詩如畫,怎不令人期待!
南宋詩人杜耒(lěi)的《寒夜》便表現了這種雪夜對飲的茶趣。
寒夜客來茶當酒,竹爐湯沸火初紅。尋常一樣窗前月,才有梅花便不同。
這雖然是一首清新淡雅而又韻味無窮的友情詩,但作者卻把“寒夜茶”“窗前月”和“雪中梅”視為同等高尚的雅事。寒夜與友人共飲佳茗,實為人生暢事。
品茗若僅為止渴而飲,便沒了情趣。文人正是借品茗來陶冶情懷,怡養從容雅致、彬彬有禮的君子風度。雙人對飲,或談經論道,或比劃文采,或吟詩作畫等都是高雅之趣。當然,志同道合的朋友對飲,方可品茶之趣味,得長久之道。
品茶之品飲——味全韻美
三人為眾,三張嘴一塊飲茶正合“品”字之義,可謂最佳組合。
獨飲得神,卻覺孤寂;對飲得趣,仍留乏累,因為只此二人促膝相談,如同東北二人轉,不是你說,就是我唱,沒個喘息時刻。若得靜默片刻,那一人和二人卻也沒有區別,如果兩人比劃文采,也沒有他人來作見證,所以還是不盡完美。
如此,三人共飲,便應運而生了。
孔子曰:“三人行,必有我師焉”。
三人擁爐共飲,不僅平添了些許熱鬧的氛圍,還能擺開話題,不會戛然中斷,相對獨飲和對飲而言,則多了一點閑適和輕松。
共飲中,三人各訴己見,總有可以學習的地方。三人三味,相視而笑,那品茶之趣,自然更覺精妙!
品茶之聚飲——增情進意
三人以上的群體一起品茶,又是別有一番光景,像古時的茶宴、茶館和茶攤。特別是茶館,南來北往的客人,絡繹不絕。有的是達官貴人;有的是販夫走卒;也有一些文人墨客等茶人為解渴而來,又解渴而去,似無茶道之可言!
然而,茶館之于鬧市而言,才是真正的清靜之地。物以類聚,人以群分,三五知己共一茶桌,仍可鬧中取靜,品賞佳茗,也可獲得安然自在的精神享受。
如今生活節奏加快,人們大多傾向在酒場見高低,劃拳行令,制造噪音,醉酒失態,發難斗毆的情形不可勝數,這不但妨礙了公共秩序的正常運行,也損害了個人健康之道。若要建立文明城市,定當遠離聚眾飲酒不可。
反觀聚眾飲茶者,幾人邊飲邊聊,各訴己見,不會因為醉茶而失態,也不會因為多喝而傷身。人雖多,但各人頭上一方天,誰也不妨礙誰,只作一個局外人來看待世事,兼顧人情,這才是聚飲的妙處所在!
品茶,品得是味,讀得是心,怡得是情,與人多人少并無太大區別,如此方可明白茶文化的博大精深所在!